首页 实时资讯

读城·光影里的江苏丨开学季,打卡江苏高校探寻镜头内外的空间美学

近日,江苏各大高校陆续迎来开学季,漫步校园,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往往从熟悉环境开始。江苏高校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因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成为众多影视剧钟爱的取景地,见证了许多光影故事的诞生。在这个开学季,不妨解锁江苏高校光影地图,一起探寻镜头内外的建筑格局、人文氛围与空间美学,感受高校的独特魅力。

南京大学

起源于1902年的南京大学,在历经百年沧桑后依旧保留着古朴的韵味,爬满青藤的北大楼和旧时的欧式小楼静静诉说着岁月往事。因此,南大校园也成为不少影视剧喜爱的拍摄地和取景地。

在电影《建国大业》中,陈坤和张国立所坐的台阶后正是南大的标志性建筑物——北大楼,而停车的这条路正是北大楼前的小路。

北大楼坐落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中轴线尽端,落成于1919年,已历经百余年冬夏春秋。这座诞生于中西文明激烈碰撞与融合年代的楼宇,目睹了南京大学百年的成长之路,也见证了自国立中央大学到南京大学的风风雨雨。

北大楼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设计,同时又糅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大楼整体框架类似中国古典的官式建筑:歇山顶、灰筒瓦,饰以中式传统砖雕与色彩,静穆庄重;青烟灰色的外墙砖为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大楼中部的5层高正方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的十字形脊顶,实际上为西洋式钟楼的变体。

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的北大楼不仅是南京大学的地标性建筑,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常青藤攀满了北大楼,是藤呢还是浪子的离愁,是对北大楼绸缪的思念。”正如余光中在南大百年校庆时为母校创作的诗歌中吟唱的那般,古老的北大楼,青藤缠绕,见证着一代代青春梦想的萌发与绽放,也承载了南大学子的精神寄托和深深眷恋。

东南大学

如果投票最受影视剧青睐的江苏高校名单,东南大学当属C位,据不完全统计,《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人民的名义》《建国大业》《七月与安生》《少年班》等都曾在东大取景拍摄,东大四牌楼校区更是被戏称为“四牌楼影视基地”。

2013年现象级青春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入学场景就拍摄于梧桐林立的中央大道。

2017年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汉东检察院大楼、国家部委大楼和祁同伟跪地求婚的汉东大学草坪也都来自东南大学。

素有“建筑老八校”美名之称的东南大学,不仅建筑学学科排名全国前列,四牌楼校区更是六朝宫苑的遗址和明朝国子监所在地。走进四牌楼校区,一座座典雅古老的建筑矗立,南校门、大礼堂、体育馆、中大院……处处可见“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古典建筑之美也成了东大的“招牌”,沉淀着历史,凝结着文脉。

在影视剧出镜率颇高的大礼堂位于校园正中,1930年始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动工兴建,英国公和洋行设计,1931年4月底竣工。大礼堂造型庄严雄伟,偏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正面用四根爱奥尼柱,檐口之上以山花构图,上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铜质大穹顶,是当年中国最大的礼堂。

这里作为东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迎接过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1931年国民政府时期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和轰动一时的民国第一届高考都在此举行。

四牌楼校区另一处深受影视剧组偏爱的建筑则是有百年历史之久的老图书馆——孟芳图书馆,《人民的名义》中巍然耸立的部委大楼就是取自于此。图书馆于1922年1月4日开工奠基,由美国建筑师帕斯卡尔主持设计建设。图书馆外观具有典型的西方古典式样: 标准的爱奥尼亚式柱廊、山花和檐部装饰,并采用仿石材构造的水刷石粉面,造型严谨、比例匀称,被誉为“国内近代建筑的优秀作品”。如今,孟芳图书馆虽已不再作为图书馆使用,但它浓厚的民国风情仍吸引着东大学子乃至各地游客前来“打卡”留念。

南京师范大学

漫步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曲径通幽、叶茂花繁,入目所及皆是风光,这座被誉为“东方最美校园”的高等学府凭借典雅的文学气质和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成为深受影视作品喜爱的取景地。

2015年上映的电影《少年班》中,随园校区曾多次“出镜”,文学院前的悠长台阶留下了主角们的匆匆背影,具有年代感的操场上闪现着主角周冬雨奔跑的身姿……

随园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最初为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后花园,相传大观园的原型就来自随园。乾隆年间,才子袁枚购得此园并易名“随园”。1918年,建筑师墨菲与吕彦直于此奠基金陵女子大学(南师大前身),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东方神韵与西方尺度在此交融。随后,学校又在上世纪50年代及80年代进行两次扩建,虽历经不同建筑师,但都尊重了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整齐协调、古朴统一。

随园校区到处可见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与韵味,整个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以宽阔的大草坪为中心,按照东西向的轴线布置,布局工整,平面对称。造型均采用红柱黄墙、歇山顶大屋顶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形制,而建筑材料和结构则采用了西方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之间以中国古典式外廊相连接,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里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坐落于校中心的100号楼,不仅是随园的地标建筑,更是南师大校徽重要组成部分。200号楼和300号楼分别立于100号楼两侧,掩于主干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这里,春时,二乔玉兰繁花满树;盛夏,云霞漫天映红墙;深秋,百年银杏闪耀着一抹金黄;冬日,皑皑白雪遮映着歇山式屋顶。四季更迭,景致变幻,唯有建筑静默不语,凝视着南师学子匆匆的脚步,温柔地描绘着他们成长的年轮。

随园的民国建筑古典端庄,校园的园林绿化也蕴含着传统雅致。如多姿多态、虬枝古干的雪松;粗壮高大,绿茵如盖的枫杨;古朴苍劲,雄浑有力的银杏等,这些古树名木与规则布局的古典建筑交互辉映、构成了随园独特的校园景观,移步换景尽显传统园林式雅致风格。

河海大学

作为南京的一所百年老校,“皇家水利学院”河海大学也颇受各地影视摄制组的青睐,《烈日灼心2》《少年班》等都曾在河海大学取景。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更是直接带火西康路校区图书馆的旋转楼梯,成为深受摄影师和文艺青年们的打卡地。

旋转的线条、复古的暗红油漆、黄色木门、老式门窗,所有的元素都极具复古风潮。当光从天窗倾泻而下时,恰好照亮庭中的复古旋转楼梯,让人情不自禁陷入这青春的漩涡。

除了旋转楼梯,图书馆的整体设计更藏着设计者的巧思。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图书馆建于1988年,由同济大学朱保良教授设计,老校长茅以升亲笔题名。从天空俯瞰,它犹如一艘航行在大海的帆船,这囊括天地宇宙的知识殿堂,悉数归于这条河海之船。

这座十层高的建筑,将直线型楼梯作为中庭的立面,平折的楼道隐于暗处,只见那疏密有序的围栏错落在面上,通过虚掩的窗户若隐若现,形成独特的肌理。馆舍主通道采用双连对折交叉式楼梯,与两台电梯组成交通核,中庭采用中空式圆旋型楼梯,以解决大型公共建筑的竖向交通。从旋转楼梯拾级而上,越往上走,便越能看清世界的轮廓,或许这也是设计者对每位学子最美好的寄语。

苏州大学

这些年来影视剧里时常出现苏州大学的身影,她时而是年轻而欢腾的,时而又是古雅而温和的,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总能为镜头中的画面增添亮色。

在《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苏州大学化身成“江城大学”,苏大的许多标志性建筑皆有出现。男女主人公一起骑车的场景成了不少观众心中的经典画面,而他们经过的,正是苏大的钟楼和精正楼。

钟楼不仅是苏大旧址内建成最早的教学主楼,其建筑风格更是独具特色——红砖装点屋檐与门窗,青砖填充墙面,石制柱式、线脚与花饰勾勒细节,整体外观恢宏大气,呈现出浓郁的英伦风格。天气明朗时,钟楼前大片草地与蓝天相映,绿草、蓝天与红砖钟楼形成鲜明视觉冲击,构成校园里一道明快风景。

精正楼位于钟楼的西南侧,整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只正面中部和东西两端向东略为突出,呈现欧洲中世纪寨堡古朴厚重而内向的特色,轮廓整齐庄重。建筑为砖墙瓦顶,前后各带两个老虎窗,以红砖构筑框架,青砖点缀其中,辅以石雕装饰,融合了乔治亚风格及维多利亚盛期哥特复兴的学院风格。

此外,具有巴洛克风格的东吴老校门也颇受影视剧组的喜爱,在谍战片《一号目标》中它曾“扮演”金陵大学。

东吴门作为东吴大学的原校门,其历史可追溯至1900年,建筑风格融合中式牌楼与西式半圆拱券,呈现出独特的中西合璧韵味。正门“东吴大学”四字,由晚清状元、同治与光绪帝师翁同龢题写;背面两侧镌刻的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出自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之手,满怀对苏大学子的殷切期望。“走进东吴门,一生苏大人” 也成为苏大学子的骄傲标识,今天,一批批新生从这里迈进苏大,开启他们的校园时光,书写新的苏大故事。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一所大学最深沉的语言。每一处地标,都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未来的舞台。镜头定格的是故事,而真正的生活恰在光影之外,属于每一位新生的叙事,正在此处徐徐展开。

编辑/李明莉

综合自:各大高校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