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资讯

临报头条丨孟良崮下的新时代“双拥答卷”:蒙阴县以“四连冠”续写沂蒙鱼水情

在临沂客户端讯夏日时节,万木葱茏。孟良崮上,白色花岗岩筑成的纪念碑耸立山巅,形如三把刺刀直指云天。巍巍孟良崮,似一座丰碑,镌刻着沂蒙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永恒记忆。

放在心上、融入血脉、化为行动。近年来,蒙阴县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政治工程”,发扬沂蒙老区爱党拥军的光荣传统,全力当好新时代拥军强军的“后勤部”“服务队”,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机制,在英雄孟良崮下唱响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嘹亮新歌。今年4月,蒙阴县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夺取“四连冠”。

全民动员,走出拥军“社会工程”新路

新时代,“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如何赓续?

军队需要什么,地方就提供什么。这是蒙阴县给出的过硬答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建设训练场地,需要征集土地。闻讯后,蒙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进行专题研究,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国有林场总场等单位全力配合,仅用两天时间就圆满解决了征地事宜,为部队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县工信部门组织铺设光缆,县供电公司上门进行供电增容改造,拥军志愿者送来精彩的文艺演出……对此,官兵们十分感慨,部队驻扎以来,蒙阴县给予了太多温暖。

“动员更多力量支持部队建设,让爱军成风尚、让拥军成习惯,是我们应尽之责。”蒙阴县委书记尤元勋的话掷地有声。蒙阴努力构建覆盖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爱军拥军格局,让拥军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社会工程”,让拥军成为风尚。

凡是涉及部队建设方面的重要问题,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协调解决;凡是与兵相关的事,哪怕再小,都是党政“一把手”心里的大事,认真解决官兵问题,努力聚民心、暖人心、稳军心。蒙阴县高举爱国拥军这面大旗,贴近部队实际和军民融合发展需求,坚持特事特办、优厚优先,千方百计倾斜支持,项目化问需拥军,为驻蒙部队纾难解困。

数字为证。近年来,蒙阴县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修建盘山公路1.6公里,帮助解决官兵出行难问题;为部队整修训练基地、配套水电暖通道等设施,解决训练、生活、信息等问题58件;投入1.5亿元建设人武部办公楼和民兵训练基地。

除了硬件设施,暖心政策更有幸福感。蒙阴县每年开展两次“送政策进军营”活动,优先落实优抚政策,军转干部100%进入公务员或参公岗位,退役士兵事业单位安置率达60%,全面落实子女入学入托等优惠政策,让“最可爱的人”变为“最幸福的人”。

不仅如此,为广泛动员全民力量,把拥军真正打造成“社会工程”,该县成立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双拥组织,探索开辟行业拥军、社区拥军的新路。

每年“八一”建军节、春节等重要节点,蒙阴县都由县委主要领导带领拥军慰问团走进驻军单位,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建立了稳定的军民共建关系。

他们先后与原济南军区某警卫连、原26军“沂蒙旅”、南京路上好八连、海军蒙山舰等30多家军队单位建立拥军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富有沂蒙老区特色的拥军之路。

创新品牌,助力“解甲归田”华丽转身

脱下军装,如何在社会坐标系中找到新定位?

蒙阴县垛庄镇退役军人戚兴旺的经历颇具代表性。

“习惯了部队的集体生活,退役后突然面对社会,连简历都不会写。”刚退役时,戚兴旺一度陷入焦虑。去年10月,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中,转机出现了。3天的沉浸式课程,政策专家解读就业形势,心理导师疏导转型压力,创业老兵分享实战经验,让戚兴旺心中有了底气,就业有了方向。通过培训掌握的技能,戚兴旺在孟良崮产业园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以创新思维破解退役军人转型难题,蒙阴县建成山东省首个县级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创新模式着力打造“戎归崮乡”适应性培训品牌,让退役军人在职业新赛道中找准坐标,实现从“战场”到“职场”的华丽转身。

华丽转身怎么转?蒙阴县紧贴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等实际需求,创新工作模式,优化“摸底、告知、培训”三个流程,强化“联合党校、设立基地、就业帮扶、跟踪服务”四项保障,为退役士兵提供高效、精准的适应性培训服务,打造“戎归崮乡”适应性培训品牌。

当精准培训重塑职业能力,当孵化平台激活创业基因,当政策礼包释放乘数效应,蒙阴县以政策为笔、以服务为墨,让退役军人不仅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成为新时代建设的生力军,用忠诚与担当在人生第二战场续写荣光。

群崮环抱,古村落星星点点散落山坳……站在岱崮镇公家庄观景台上,一幅美丽的沂蒙山居图尽收眼底。

退役军人公茂胜担任公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将军人不怕吃苦、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融入为民服务中,他筹集各方资金进行道路整修,打破了公家庄村没有水泥路的历史;招商引资400余万元,建成集休闲度假、会议旅游于一体的“山之崮民宿”,解决了本村20余户村民就业问题。

如何让公茂胜这些“兵支书”在奋力谱写现代化强市建设蒙阴新篇章中贡献力量?

在全省率先试点选配“兵支书”,建立精准选配、精准帮扶、精细管理、递进培养全周期服务管理机制,助推“兵支书”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全县366个行政村中“兵支书”115人、占比31%,孟良崮下“兵支书”正带着独特的军人气质,站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成为重要的生力军。

共谱新篇,崮上盛开灿烂双拥花

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崇军”在蒙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基因。

一直以来,蒙阴县坚持把开展国防教育作为基础保障工程,城乡各类学校开设国防教育课,县委干部培训专题安排国防教育内容,常态化推动国防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双拥宣传教育、国防教育已经融入群众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情怀,凝结了民心所向。

尊崇军人不能只喊口号,而是渗透于每个实际行动当中。每年,蒙阴县都举办送新兵、迎老兵、立功报喜讯、悬挂光荣牌等仪式活动,提升军人军属荣誉感。近年来,全县表彰立功受奖官兵319人次,为18839户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同时,选树“十佳兵书记”“最美退役军人”等先进典型40余人,参战一等功臣张克成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留住印记是对历史最真实的回忆。蒙阴县投资1.7亿元提升改造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投资100万元在孟良崮完小旧址建成“蒙阴双拥展陈室”,推出大型红色实景演艺《英雄孟良崮》,重现真实惨烈的战场场景,塑造撼人心魄的孟良崮英雄群像,让人们重温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峥嵘岁月。

驻地部队既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也是“第二故乡”的建设者。蒙阴县驻地军警单位官兵牢记“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宗旨观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近年来,官兵先后动用车辆2000余台次,为驻地帮扶村居修筑生产路超过90公里;出动6000余人次,参与抗击台风、森林防火等抢险救灾任务20余次……这些带着温度的数字,佐证着子弟兵与老区人民心手相牵的深情。

崮上盛开双拥花,“鱼水情”坚如磐石,在英雄孟良崮下源远流长,久经传唱。“爱我人民爱我军,鱼水深情意绵长。我们一定带领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坚决打赢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孟良崮战役’,努力创造老区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打造出双拥齐鲁时代丰碑,为强国强军民族复兴作出蒙阴贡献。”尤元勋表示。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丁立国 韩纪功 通讯员 张圣虎 傅家德

编辑:江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