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资讯

【央媒看渭源】甘肃省渭源县以智慧引擎驱动乡村环境蝶变

时下,走进渭河源头,乡村整洁、风景如画。今年以来,甘肃省渭源县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创新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模式,启动“和美乡村 净美家园”智能生态环卫一体化项目,全域推进“垃圾革命”整村行动,初步实现了“低投入可持续、智慧化高效能、小网格大联动”的常态长效治理格局。“垃圾不落地,渭源更美丽”成为当地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统筹谋划,高标准构建智能环卫体系

渭源县摒弃“打补丁”式改造,引进福建雪品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智能生态环卫一体化项目,系统破解垃圾治理难题。搭建智慧平台,建成全县生态共治指挥中心,开发智能生态环卫系统,实时开展分析调度和交办督办。组建16个乡镇分指挥中心,同步对接智慧调度平台,日均归集处理数据5300余条。

科学划分网格,依据乡村行政区划、人口规模和交通条件,合理测算布设“四级网格”,确定县级网格1个、乡镇网格16个、行政村网格218个、自然村网格1583个,将村组、道路、河流、农田、森林等全覆盖嵌入网格体系,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综合管理,实现责任落实无死角、无盲区。并有效整合资源,由运营企业组建170人专职化管理团队,组织全县4628名公益性岗位参与乡村环卫保洁,将设施设备、保洁人员和部门职能整合到网格体系,实现“全域一网统管、全员依网运行”。



智慧赋能,全流程实现精细高效治理

渭源县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环卫作业各环节实施“线上+线下”双向实时监控、智能调度和精准治理,乡村环境治理更高效。设备配置突出“数字驱动”。投资3500万元,统一购置垃圾桶2.68万个,垃圾清扫转运设备164台,巡查车、无人机、AI监控13台(套)。垃圾桶和环卫车辆全覆盖嵌入电子芯片,智能设施配备率达100%,实现人、车、桶“三位一体”数字化监测。

人员管理突出“定时定位”。向保洁员全覆盖配发统一标识的工作服和智能工牌,通过实时定位实现工作量精准掌控。统筹考虑农业生产需求,推行每天上午6时至8时定时清扫、其余时段常态保洁制度,细化明确定格、定人、定标准,包设施整洁、包网格干净、包规范操作“三定三包”责任,构建了垃圾清理常态长效机制。

垃圾收运突出“快速高效”。为降低远距离运输成本,新建会川、北寨“一南一北”两个垃圾转运站,构建垃圾“预约收运”“公交式”作业机制,科学规划28个收集网格、19个转运网格、61条转运线路,做到“收运”到“转运”无缝衔接、高效运行,全县日均清运生活垃圾100余吨。

问题解决突出“全程闭环”。发挥运营企业和乡镇两支力量作用,构建“天空地网”立体化巡查体系,开展无人机飞行巡查、AI监控智能巡查和政企联合巡查,将问题拍照上传到智慧平台,由平台自动推送分指挥中心调度处置,并将办理结果上传平台完成整改销号,共发现督改各类问题2000多个,实现了“发现问题-反馈问题-整改问题-销号问题”的闭环管理。



健全体系,多维度保障常态长效治理

渭源县聚焦可持续、见长效,着力在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投资7374万元,建成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2处,年处理秸秆粪污等18万吨以上,实现收益1500万元以上;投资1990万元实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项目,配套改造PE管材生产线;在会川垃圾转运站配置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开展资源化利用试点。

建立“垃圾革命”考核评价体系,组建由乡镇、行政村和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对智能环卫一体化运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企业通过智慧平台对保洁员实行绩效管理,群众对企业服务进行动态评价,与运营费用直接挂钩,倒逼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开展“垃圾革命”全民宣传行动,引导群众树立践行“垃圾不落地,渭源更美丽”理念,从源头上实现了垃圾整体减量,推动人居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记者 吴舒睿)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