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丨“一林三吃”的“金套餐”
一片林子,除了卖树还能做什么?
在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靠着一套“林木+茯苓+岗梅”的复合经营“金套餐”,实现了“一林三吃”。
“松林采伐后留下的伐根可以成为茯苓的‘培养基’,一两年就能采收。而且茯苓菌可以加速伐蔸的分解,增加林地有机质,一举两得。”清流国有林场场长张发游指着松木伐蔸说,这是林下“套餐”的“第一吃”。
茯苓是常寄生于松树根部的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每亩茯苓可收获2000元以上。“我们一个人一天可以挖到400~500斤左右的茯苓,光采挖工资就能有200多元。”林场工人程长林说。
林下“套餐”的“第二吃”是岗梅种植。岗梅也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利咽、散瘀止痛等功效,是不少凉茶、感冒药剂的主要原料。不同于茯苓对松木蔸的依附需要,岗梅可直接在林地种植,约5年就能收获。
“岗梅收益挺不错,5年每亩可收获3000~5000元,对林农来说,比单纯种植松林更划算。”张发游说。
“第三吃”就是种植杉木林。精心培育的杉木成熟后可以卖出每亩1万元左右的价格。
在清流的马尾松林采伐迹地,不少林农、造林大户学着国有林场的做法,用松树蔸种植生长周期短的茯苓、林地上种植岗梅和杉木,在同一林地上实现乔灌混交、林菌药间作、短中长结合。
综合利用林下空间,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清流的林下复合经营“金套餐”可实现多种生态产品共生共荣,达成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丰收”。

“一林三吃”的经营模式丰富了林下经济的多样性。人民网 李昌乾摄
“这种林下经济新模式能做好其实不容易。”张发游回忆,过去,清流县的林下经济多以散户种植为主,林农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杂乱,缺乏统一规划和专业指导,产量、质量参差不齐。分散经营的模式,让山林资源的潜力难以充分释放,也制约了林农增收空间,“那时候种出来卖不掉,卖出去不赚钱,不少林农都打过‘退堂鼓’。”
转机出现在2021年。那一年,华润集团挂包清流县,引入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华润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大医药企业,这才有了岗梅、茯苓等中草药材的推广种植。“当时为了打消林农的顾虑,县里不仅免费提供岗梅种苗、补助种植抚育,还组织技术人员定期上门指导,从选地、整地到种植、抚育,耐心细致地讲解和示范。”张发游说。

清流县保障性苗圃的育苗区。人民网 杨灏昱摄
在“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林农看到了增收的前景,从最初的观望犹豫,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加入到岗梅种植行列。
一位灵地镇青甲村的种植大户介绍,从2023年开始,他一共承包种植了4000多亩岗梅,“岗梅产值高还有政府补贴,算一算,比之前种植普通作物强多了!”
与此同时,清流县还推行“公司+基地”“公司+订单”“公司+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合作模式。不同的合作模式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需求,让产业发展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对清流的林农们而言,这种“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产业新路径,就是“两山”理念带来的、最可感的“丰收”。(林盈、杨灏昱、李昌乾、实习生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