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资讯

西宁“搭红礼”里的新风传承

七八月的西宁,一条红绸就能承载许多期许。当学子们手持大学录取通知书,长辈将鲜红的绸缎披于学子肩头,这便是在河湟地区流传已久的“搭红礼”。在西宁,这可不是简单的红绸堆砌,而是用最浓烈的色彩,为追梦的脚步系上故乡的牵挂,当村里长辈的掌心与红绸相触的瞬间,仿佛完成了一场文化接力。如今,这抹中国红正以更轻盈的姿态,在移风易俗的新风中焕发新生。

仪式感从“宴饮喧嚣”到“红绸寄情”

8月12日,湟中区李家山镇河湾村的秋日,14条红绸在阳光下格外鲜亮。没有觥筹交错的升学宴,没有攀比铺张的礼金往来,村民们为即将远行的学子佩戴红花、系上红绸,行李箱里的文具与书本,成了最厚重的祝福。这场景恰是西宁“搭红礼”的当代演绎,剥离了世俗的浮华,回归到“崇文重教”的本真。

新场景触动了很多老一辈人的记忆,旧时“搭红”常与宴席绑定,人情往来渐成负担,村里有的家庭为撑场面,一场升学宴花费数月收入,甚至有的学子因家境拮据,面对“搭红”背后的宴请压力竟心生怯意。红绸本是祝福的载体,却在攀比之风里悄悄变了味。

红绸究竟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原来“搭红”的本质,是高原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在村庄里,谁家出了大学生,全村都会觉得光荣。那条红绸,是对寒窗苦读的致敬,是对“走出大山又不忘大山”的期盼。来自湟中区河湾村学子代表这样说道:“红绸系在肩上,像系上父老乡亲的目光,未来无论走多远,这份重量不会忘。”

湟中区委文明办工作人员陈奕希说,如今的集体升学礼,让“搭红”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近年来,湟中区以简约仪式替代大操大办,用集体祝福消解人情负担,既保留了红绸承载的文化记忆,又让这份传统跟上了时代的脚步。这恰是移风易俗的精髓,不是否定传统,而是为文化根系松绑,让其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得更茁壮。

新风里的乡村未来更加敞亮

为学子系上红绸,为学子解决上学的各种难题,为学子们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一桩桩,一件件,如今,在湟中区,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乡村的巨大变化,产业兴了,道路宽了,但更珍贵的是乡风的转变——从“比排场”到“比学风”,从“顾小家”到“念乡情”。近日,湟中全区有82名选调生到村任职,在未来的工作中,这些选调生将深入基层一线,在群众工作中“褪去书生气,沾染泥土香”。而几年前,他们也曾感受过“搭红礼”,可见,那条红绸,何尝不是一条乡村振兴的“接力带”?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一端系着祖辈的期盼,一端通向学子们建设家乡的承诺,在西宁的大地上,这样的“搭红礼”正在更多村落上演,它们像一粒粒文明的种子,在移风易俗的春风里,终将生长出乡风文明的繁茂森林。

快看!这抹跃动的中国红,正以更纯粹的姿态,映照着高原乡村的文明新图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