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资讯

甘肃通渭:检察监督助推政务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双赢”

【来源:检察日报】

公民个人信息过度曝光问题怎么解?

甘肃通渭:检察监督助推政务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双赢”

本报讯(记者南茂林 通讯员卢瑞)“现在的公示信息不会展示完整的身份证号码了!”近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检察院检察官回访时,一位村民对该院检察官说。

“这份花名册把群众的银行卡号都公开了!”“家庭门牌号写得这么精确?”通渭县检察院检察官李启民向记者介绍,2023年3月,辖区某村公示栏公示的《光伏收益劳务补贴人员花名册》等内容引起了他的注意。

随后,李启民和同事深入18个乡镇对辖区的政府公开信息进行全面走访调查,发现村务公开栏中张贴的惠民补贴等表格未隐去公示对象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个人信息,行政机关将公民个人信息“过度曝光”问题普遍存在,个人信息存在被泄露和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只想着‘应公开尽公开’,却忽视了对公开内容中的个人敏感信息进行‘过滤’。”李启民向记者介绍,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办案团队梳理出大量过度公开的线索,精准定位了泄露风险点。随后,在与行政机关充分沟通磋商的基础上,通渭县检察院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和行政机关代表召开公开听证会,稳妥推进案件办理。

“从这些敏感个人信息中可以挖掘出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听证员一致赞同检察机关监督相关职能部门抓紧整改,妥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2023年4月,通渭县检察院向涉案乡镇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对辖区公开场所内已张贴的、存在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公示文件进行撤换或去标识化处理,严格规范公民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随后,涉案乡镇成立整改工作小组,制定整改措施,逐项逐条全面排查整改,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目前,辖区332个行政村公开栏的公示信息已被撤换或进行了去标识化处理。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推荐